更新时间:2024-07-08
前几天,我看到了一个视频。视频中,一个孩子在客厅看动画片,妈妈想和他说话,但是孩子却不理睬。妈妈无奈地对他说:“乖,等一会给你吃水果。”孩子不依不饶,妈妈一气之下摔了电视,孩子开始大哭。
妈妈生气地骂道:“你怎么这么不听话?自己看电视还看得这么不老实!闭嘴!”然而,孩子还是继续哭闹。
这个故事引发了我对于孩子为什么不听话的思考。为什么有些孩子听妈妈的话,而有些孩子却不听呢?我想答案是因为这些孩子对于自己有着自己的想法。
看电视的孩子似乎可以给人一种乖巧的感觉,但是这个小男孩因为太“听话”而变得不懂事。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,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由成年人造就的。孩子的每种心理和行为问题都与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式有关。
我们不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孩子,一味地为他们“安排”和“规划”。我们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兴趣,挖掘他们的优势,帮助他们成为优秀的人。
那么,如何教育孩子“听话”呢?李玫瑾教授指出,孩子的“不听话”实际上是在“寻求关注”。就像孩子第一次哭闹,你去把孩子抱走,他就会乖乖地停止。之后,他就会自己跑回去,当他能够在你身上学会的时候,你再去关心他。
父母应该在孩子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件事时,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,以此来强化他的成功体验。如果在孩子第一次大哭的时候,你离开一步,他会认为这件事并不重要。他会认为你离开是因为他“失败”了。父母要了解孩子不同行为背后的意义和反应。
我们经常看到中国父母的爱很含蓄,表现为语言表达欠缺。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,他们会欣喜若狂。但是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,父母可能会说一些负面的话,比如“你是不是太笨了”。这种情感忽视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自卑感和自我否定,对他们一生都会有非常严重的影响。
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,当人的需求没有被看见,感受不到被爱和接纳时,他们会寻找一种能够满足自己安全感的方式。
孩子长期不被看见,很难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安全感。他们可能会变成讨好型的人,总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去讨好别人。比如,有的孩子在家里经常目睹父母吵架,他们会觉得吵架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。久而久之,他们就会认为吵架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,只有自己才能给父母争得面子。
在这样的环境下,孩子会缺乏安全感,胆小怕事,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塑造。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,耐心地倾听他们,并多带他们出去走走,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和肯定。